|
廊坊非遗本文已经廊坊非遗授权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脐带血”,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过去少有问津的乡风土俗被列为受人瞩目的非遗项目,也由衷地赞叹民间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心血与付出,同时更忧心于众多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为了全面展示廊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我们将全市23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辑整理,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类,以图文分呈、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展示,期待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音乐篇(二)
廊坊境内的传统音乐源于元末明初,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瑰宝的屈家营古音乐,历经几百年仍保持了古乐的纯净,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的军卢村义和团音乐节奏铿锵、对比强烈、起伏跌宕,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胜芳南音乐会传承的翻七调律制,目前在全国其他民间乐会社中均已失传。这些笙管乐会社多来自僧传或道传,采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同时还有以吹奏民歌曲调、戏曲选段、各种牌子曲等群众喜闻乐听的民间吹歌以及众多的劳动号子、民歌、小调等。
冀中笙管乐(杨家口音乐会)O大城
杨家口音乐会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演奏曲牌源自宫廷,后加入道、佛教音乐。演奏时由低至高,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旋律古雅悠扬、朴实粗犷。会里现保存传统曲牌四十余首,其中有【反调头板金链锁】【豆叶黄】【斗磕磕】【万年花(欢)】【辞曹】【赶子】【小而花】【昭君扫月】【醉家乐】【逃(讨)军令】【吉祥宾】【小桃红】【张飞闯帐】【柳叶锦】等。音乐会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出会三天,主要演奏乐器有笙、管、笛、大鼓、小手鼓、小铛子、镗子、擎枝、小钹、大钹、云锣、大鏊等,另保存有龙牌一张、神牌14张、神帐8幅。杨家口音乐会历史悠久,曲目丰富、乐谱完整,对研究古代民间音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冀中笙管乐(崇新村音乐会)O文安
文安县崇新村音乐会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为僧传佛教音乐。音乐会编制主要有管两支、笛一支、笙十攒、支锣一架、小镲一副,以及鼓、钹、铙、镲、铛子等乐器。其中,管为音乐会的主奏乐器,其他旋律乐器随管合奏;打击乐器中鼓统领其它乐器。崇新村音乐会采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保留如【清吹·山坡羊】【琵琶令】等大小曲牌二十余个。演奏时,乐手们齐围长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间;单独演奏打击乐合奏时鼓居中,钹、铙及铛子、小镲分坐在鼓手两侧。乐手在演奏翻调方式上(也称背调)变调时,基本上不改换乐器,这种背调形式在其他音乐会社已不多见。音乐会平常服务于村里的白事,以及庙会、元宵节放灯仪式等。
冀中笙管乐(董家务音乐会)O永清
董家务村音乐会源于当地的一座寺庙,可考证历史有160年,为僧传佛教音乐。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后,古曲谱被掠,古曲牌丢失。现有乐师11人,演奏曲目12支,其中套曲一支,代表作品有【苏武牧羊】【叙太平】【小跳神】【催命鬼】【放驴儿】等。其传承曲目均为文革前老乐师口传心授记忆下来的。演奏形式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吹奏乐以管为主奏乐器,打击乐以鼓为中心,分为双排坐乐和以云锣为首的双排踩街行乐,在演奏过程中,吹奏乐和打击乐交替进行。使用乐器主要有管、笛、笙、云锣、堂鼓、大鼓、小鼓、手鼓、铙、大钹、小钹、大镲、小镲等。音乐会保留着传统的礼仪形制,主要服务于村里的白事及各种庙会和传统节日的走街活动。
冀中笙管乐(豆庄弘阳海会)O大城
豆庄弘阳海会又称豆庄道师班,属道传音乐。音乐会创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清顺治年豆庄道师班得到了全面发展,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文革中该会受到冲击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在当地街村和老乐师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恢复。豆庄道师班保存的古乐谱中主要以道教曲牌、宫廷乐谱和民间老乐谱为主,现存【梅花引】【八仙庆寿】【四成仙】【小开门】【豆叶黄】【金链锁】【荷钹】【备马令】等一百余首曲牌。这些曲牌古老而纯正,乐曲自然流畅、古雅悠扬、优美动听。豆庄弘阳海会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曲目丰富全面,乐谱保存完整,为研究道教经卷和道教音乐以及民间音乐提供了较好的佐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冀中笙管乐(郭交河音乐会)O大城
郭交河村位于大城县南赵扶镇,郭交河音乐会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属于僧传音乐。历史上该音乐会的佛经非常齐全,其中以《十王宝卷》为主,分上、中、下三卷,曲目多达几十套;同时配有二十四张大佛牌、高达十米的扬帆,气势场面无与伦比,做、念、吹、打技艺精湛。文革中经卷、曲谱、佛牌、扬帆被毁,音乐会解散。文革结束后,经几位老艺人回忆整理出十几套工尺曲谱,如【三皈赞】【聚仙宾】【金桥赞】等。目前,郭交河音乐会的成员已发展到20多人,在做、念、吹、打等几方面基本掌握了郭交河音乐会原汁原味的技艺。郭交河音乐会对于研究佛教经卷及佛教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体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后人传承与发扬。
冀中笙管乐(南头村音乐会)O霸州
南头村音乐历史悠久,演奏风格特点突出。音乐会发源于当地的千佛寺,为僧传音乐,属北韵禅乐派。该会的乐谱大约记录有40余首曲目,保存十分完好。乐谱曲目形式包括:大曲、小曲、小大曲、铙钹曲和一部经书。乐谱依旧采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现能经常上演几十首传统曲牌,如:【春风运】【夏风运】【慕玉郎】【昼锦堂】【金河西钹】【何吉钹】【何正钹】等,另外还有【十小咒】【金刚心经】【大悲咒】等经书。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进入九十年代后南头村音乐会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2010年底,年轻一代的乐手们在村街的支持下复兴了南头村音乐会,目前该音乐会主要做佛事活动。
冀中笙管乐(胜芳北音乐会)O霸州
胜芳镇的北音乐会是一道附属于五道圣会信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会社类组织。胜芳北音乐会使用的乐器为笙、管、云锣、镲、铙、钹、鼓等。北音乐会演奏的乐曲,曲调委婉深沉,平和悠扬。该会仍旧使用我国传统的工尺谱记谱,在1982年他们重新抄写的谱本上,记录了北音乐会所能演奏的曲目如【大走马】【小走马】【山坡羊】等多达四十余个大小曲牌。文革中,胜芳北音乐会被当作“四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乐器被砸,明清时期的曲谱被烧,乐人甚至被拘留。由于当时禁止乐人们演奏古乐曲,从而使得一部分的曲目失传。直到文革结束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会社成员的不懈努力下,重新又将胜芳北音乐会复兴起来,并再现辉煌。
冀中笙管乐(艾各庄村音乐会)O广阳
万庄镇艾各庄村音乐会,成立于明朝宣德年间,是由北京大兴的良善坡的道士所传,后又学习佛家音乐,因此演变成十分独特佛、道合一的音乐会。艾各庄音乐会早在明朝就曾进京演出,并得到皇帝赏识,赐龙钹一副,上写“大明宣德五年”,如今唯余一只,另会中还保留一架明朝云锣。该音乐会演奏的乐曲采用工尺谱记法,靠师徒间口传心授来传承,主要服务于祭祀和丧礼,也参加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的拜会和游庙。使用乐器有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乐队的编制固定,有16名乐手和9名乐手两种。艾各庄音乐会现在共掌握三十余个大小曲牌和法器演奏曲牌,如【玉芙蓉】【四圣牌儿】【陶军令】【月牙高】【开坛钹】【追魂钹】【打鹤儿】等。
冀中笙管乐(崔庄子音乐会)O霸州
崔庄子音乐会位于胜芳镇崔庄子村,该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约出现在明中后期,为僧传音乐会。该音乐会演奏风格活泼俏皮,颇具官府音乐的特点。崔庄子音乐会常用的乐器有笙、管子、云锣、鼓、铙、镲等,管子为乐队的主奏,仍以工尺谱为记谱方式,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进行音乐传承。该会现在能演奏【关公辞曹】【清吹】【沽美酒】等四十余首大小曲牌。崔庄子音乐会来自乡里,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创建伊始除了服务于乡间的白事,还义务参加中元节灯会、乡傩等传统民俗活动。该会文革期间中断,文革后在老乐人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现在崔庄子音乐会经常受邀对外演出,俱以高超的技艺折服观众。
冀中笙管乐(北燕家务音乐会)O霸州
北燕家务音乐会明末由村里千佛寺的一位老僧所传,延续至今。北燕家务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分大小曲两种,小曲多用来“净街”,边走边奏;大曲曲牌只有撂场入棚后吹奏。该会不为丧事服务,只参加佛事、庙会等重大活动。会中曾拥有数本古乐谱,多已失落,现仅存两本,里面抄录百余个曲牌,如【拿鹞子】【玉芙蓉】【泣颜回】【普安咒】等。鼎盛时期音乐会乐师多达50余人,现有成员20余人。该会主要乐器有笙、管子、笛子、云锣,打击乐器锣、鼓、钹、铙、镲等,其中最古老的云锣,有着四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北燕家务音乐会一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2008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音乐会又培养了25名青年乐手,使得北燕家务音乐会得到了复兴。
冀中笙管乐(纪家庄古乐)O固安
纪庄位于知子营乡,十番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清末,传承谱系脉络清楚。该音乐班社演奏乐曲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深受百姓喜爱。其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排列位置十分讲究。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一定意境,也有表现古老的传说故事。该音乐会曲目完整,目前保留曲牌十三首,乐曲分快曲和慢曲。该会演奏形式丰富,由十首曲子反复演奏,正反翻或按曲目顺序跳翻,所以当地乐人称为“十番”。过去,纪家庄音乐会演奏活动多在正月里或重大节日,如正月十五晚上散灯花,以及本村关帝庙祭庙。解放后,该会每年参加县里文艺演出和花会调演。文革期间,该会停演十多年,80年代恢复至今,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冀中笙管乐(东杨先务音乐会)O固安
东杨先务村音乐会始创于清乾隆时期,曲牌源自宫廷音乐,乐器除了有打击乐器外,还有笙、管、二胡、板胡等。后又得到北京乐师的指导,这使得东杨先务村音乐会的演奏水平大有进步,并且增加了很多的演奏曲牌。东杨先务村音乐会演奏的音乐悠扬悦耳,高雅不凡,打击乐轻、重、柔技法规范经典,表现宏伟壮阔、磅礴浩大的气势。现存传统曲牌三十五首,如【朝天子】【苏武牧羊】等,以及大小尾词曲等。记谱方式使用工尺谱,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来学习音乐。1966年文革期间大部分铜质乐器当废铜销毁,乐谱烧掉,并一直停演到2000年。2000年以后,在会中老前辈的带领下重新组织,恢复了音乐会活动。但是,目前东杨先务音乐会仍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发展。
冀中笙管乐(西柴沟音乐会)O文安
西柴沟村位于德归镇,音乐会属道教音乐,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先祖整理成谱,至今以工尺谱流传。现有乐师24名,现存古乐谱曲目三十三首,至今保持完好。部分古乐器仍在使用,具有代表冀中历史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历代传承人等先贤历经几百年沧桑完整地保全了几乎失传的古曲谱,历经一代代的一脉相传流传至今。西柴沟村古音乐会是以独特的双管领奏,笙、笛以及打击乐器鼓、云锣、铛子、镲、铙、钹、小镲等配合齐奏。演奏音乐悲切婉转、优雅流畅。西柴沟村古音乐会,每年四月初五应中国道教总会特批,受天津市静海县圈里大庙邀请进行义务演出,深受四方香客的喜爱和青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村民的赞赏和支持。
冀中笙管乐(李头村音乐会)O文安
李头村位于大围河回族满族乡,该村音乐所传会曲谱为工尺谱,主要用于祭祀和丧礼仪式,有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演奏时,以笙管为主,但笙的数量不限,乐手们齐围长桌而坐,持管者居中而坐,笙分坐两旁。单独演奏打击乐时,鼓居中,钹、铙、铛子、小镲分坐两侧。乐手们在演奏方式上有变调,基本上不改换乐器。李头村音乐会编制不固定,24人演奏的为“满棚”音乐,12人演奏的为“半棚”音乐。李头村音乐曲目丰富,代表作如【金字街】【醉公嘴】【醉公亭】等。李头村音乐会主要为乡村丧事及民间祭祀活动无偿提供服务,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将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加强保护力度。
冀中笙管乐(王圈村音乐会)O市本级
王圈村音乐会为僧传佛教音乐,相传始于明代,在嘉庆、道光两朝,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乐师不但能演奏传统曲牌,而且还掌握了佛教音乐的梵呗而闻名于世,经过会社中的乐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王圈村音乐会使用传统的工尺谱为记谱方式,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该会历史上多为佛事和祭祀、丧葬等活动服务,同时还参加元宵节、中元节等民俗节日的消灾祈福活动。现传承下50余个传统曲牌,演奏形式分为打击乐、吹奏和经文禅唱三种形式。目前经常上演的曲牌有【春景】【夏景】【秋景】【冬景】【甘草景】【三更子】【逃军令】等。现存清道光年间云锣一架,另有民国时期笙一攒,会社中所使用的工尺谱历代传抄至今已无从考证具体年代。
冀中笙管乐(大杨先务音乐会)O固安
宫村镇大杨先务音乐会,起源于明朝初年,属道传音乐。该音乐会现存曲目一百一十六首,多数乐曲的曲调为大宫调,乐谱以工尺谱为记谱方式。该会采用清声和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阿口”垫音和尖声,音乐悠扬悦耳。打击乐轻、重、柔技法规范、独特,具有较强的中国古乐的标本意义,该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笙管乐被列入“四旧”而停演,乐谱被烧毁,乐器被毁坏。2013年,经过在当地村街和老会众的努力下,大杨先务音乐会重建,经老艺人回忆恢复了部分传统曲牌。目前,大杨先务音乐会中老一辈乐手大多离世,虽已恢复,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极大关注,使古老的民族音乐焕发艺术青春。
什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后,部分会员国提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有关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各个方面的国际标准文件;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建议世界各国尽快采取行动,保存、保护并传播民间创作这一全人类的共同遗产;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个国际标准文件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那些易受全球化影响的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别、维护、传播、保护和宣传,并向人们指出,有大量属于文化特性和少数当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截至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已达30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图片源自网络)
廊坊非遗
微信:langfangfeiyi
长按二维码关注 |
|